根據我的觀察,在大約四十場的演講中,除了Keynote那場由於講者名氣響亮,加上同時間只有那一場,所以參與人數最多外,其他參加人數最多的兩場就分別是Jared Spool的14 Things Users Want to Know以及這場座談會了。這場座談會的參與者都非泛泛之輩,分別有發展User Experience Elements與Visual Vocabulary的Jesse James Garrett、曾在Razofish任職目前在設計學校教IA的Victor Lombardi與Jamews Spahr。主持人則是在Yahoo掌管design practice developement的John Zapolski。
座談討論的主題與背景大概是這樣:在1960和70年代,有一群為數不多但很有影響力的人,提出了一些與以往不同的設計觀點。他們的論點基礎是當採用系統化、可重複的方法,來探討與瞭解設計環境、蒐集與分析資料並整合這些資訊時,是可以因而產生創新且有效的解決方案。不過之後很多人反對以這樣的方式做設計,認為它太強調流程與操作面,甚至過於機械化。然而當資訊架構已經愈來愈被視為是一種學門,或至少可以說是一種技藝的時候,似乎這些強調方法的設計思考又回來了。現在與IA有關的方法有哪些?它們的價值如何?這些方法的存在對IA是好還是壞?這場研討會主要就是在討論這一點,並希望藉由回顧歷史來前瞻IA的未來。
會中台上台下互動熱烈,不過我最喜歡的幾個觀念還是大多來自JJG。以下是我聽到的一些觀點以及自己的想法:
1. 很多Business people會以為只要有一個流程,他們就可以不需要在設計的過程中做出決定,或是對於做出正確及有品質的決定付出一定的心力。其實我認為何止Business people會這麼想,很多時候實際負責創造使用者經驗的人也都有這種心態或慣性,認為在上一個案子是用這種方式做出設計並解決了問題,那麼自己在新的案子中就沒有必要再去從不同的面向去定義或檢視問題,找出適合這個案子的方法。當然會有這樣的情況不一定全是個人因素,環境有時候也要背負一些責任。
2. 與其說打造一個網站的資訊架構有一個理想的流程,倒不如說打造一個理想的資訊架構,可以採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這些不同的方法應該是分別屬於不同的工具箱,負責這個案子的人應該檢視所在的環境以及資源等種種情況,再來從各個不同的工具箱中挑出適合的工具加以應用,而不是嘗試用一套流程來解決所有的問題。畢竟遇到一個小問題時,任何人只要具備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不需要遵循那個流程就能找到解決的方法,而面對一個大問題時,首先該做的絕對是先把一個大問題拆成許多小問題,再個別尋找解決這些問題所需要的工具,而不是硬把這個問題塞進一個流程裡。
3. to be filled in.
的確有許多人都把"流程"或"過去經驗"視為問題的最佳解,卻可能忽略了不同網站就有不同的"使用者"。
就拿ebay和奇摩拍賣網來比較,同樣是賣兒童讀物,台灣eBay、美國eBay,以及奇摩,三者在使用者互動設計上就有些許不同,究竟哪一種方式比較適合使用者,也只有使用者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以我個人的使用經驗來說,美國eBay所提供的"分齡"查詢方式,是非常貼心家長的設計,但在台灣eBay網站上,兒童讀物類下只分"兒童教育"、"兒同故事/文學",以及"幼教有聲書/光碟";奇摩拍賣網甚至連"兒童讀物"這個獨立的類別都沒有。
當然,這和環境因素有關(台灣的兒童出版品或許很多都未清楚標示適合閱讀的年齡),也和使用該網站的使用者有關,或許,奇摩網的使用者,不在乎有沒有"兒童讀物"這個類別吧!
Posted by: Jenny馬麻 | March 24, 2004 at 10:56 AM
我很少拍賣,但我想對於拍賣商品的分類的確會有它的學問在。雖然eBay是先行者,但我想Yahoo!從最早的網站分類目錄起家,對於如何分類才能讓使用者輕鬆找到目標,對於如何體察環境的變化而適時調整分類結構,絕對有它自己的邏輯與做法。現在許多分類不如eBay完整的原因,恐怕還是商品數量太少,不想造成使用者產生不好的印象吧。
Posted by: alexchiu | March 25, 2004 at 08:12 AM